广州“小蛮腰”遭“雷击”?背后的科学,他们为你讲清楚!

4月中下旬南方的雷雨过程屡屡引起公众的关注。4月20日,“小蛮腰”广州塔频繁接闪的一段视频,在广东天气微博的播放量达200万+,创下新的播放纪录,相关话题更是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引发媒体广泛转载。
,时长00:10
您是否好奇这些难以预测的闪电是如何被精准捕捉的呢?
这得归功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科研团队和北京华创思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闪电捕手——LCI(闪电通道光学观测系统),它实现了闪电事件的全自动无遗漏观测和信息实时推送。这看似“闲庭信步”的自动观测背后,凝聚了雷电科研团队十余年的科研成果。
在各地观测运行中的LCI系列产品
“小蛮腰”以其600米的卓然身高每年吸引闪电达几十次(如2023年达44次),密集时不到一小时就被击中10余次,远高于周边建筑。像4月20日这样短时间内被击中六次的情况,并不是罕见现象。
,时长00:07
一小时内击中“小蛮腰”的闪电合成画面
它频遭雷击的原因是什么呢?
研究表明,“小蛮腰”又高又尖的造型对大气电场的增强作用非常显著,容易激发放电。对于自然界最常见的从云内始发、向地面发展的对地放电(下行地闪),“小蛮腰”顶部会产生很长的迎接下行放电通道的上行先导,其长度甚至可以超过1千米,因此能吸引很多附近的下行地闪。
,时长00:06
下行地闪中“小蛮腰”顶部伸出了上行先导(慢放)
,时长00:07
上述因素使得“小蛮腰”附近半径1千米区域闪电发生密度明显下降,可以说“小蛮腰”是名副其实的华南第一避雷针(引雷针)。
走过十六年,高建筑物雷电野外科学观测试验依然在路上。随着更加精进的观测和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多的奥秘将会被不断揭示……